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查看: 24700|回复: 26

[论汕尾] 东海荒沙埔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12 09: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有话就讲 于 2014-11-12 09:59 编辑

东海荒沙埔的前世今生

                                         文/银华

  东海镇西南侧是一片大沙埔,具体界址是北起炎龙洋、东起龙光、神冲、白箖、崎沙,西南至上海、乌坎海边,总面积约十八平方公里。是名符其实的沙埔,地面看得见的是沙,地下看不见的还是沙。十多年前有一个村钻井取水,下钻了80多米方钻过沙层碰到岩石。这片沙埔的形成应有几百万年的历史,因为在沙埔周边的头肖、崎沙等村挖开沙面一米左右都能挖到成垅的泥炭,这是几百万年前海边洼地的植物沉积而成的。从这一地质现象就可断定至少有百万年以上的历史。这里的沙很美,洁白如玉,没有一点杂质。但对于依靠农耕过日子的周边村民来说,他们却看不到美:百分之百的纯沙是不能耕作的,就算免强开垦成田,作物种活了,收成也很差。但天无饿死矮人。这些村庄都有河道、海滩,因此历史以来都是半农半渔,生活还过得去。倒是这片荒沙埔,这几十年演变的历史,是东海乃至整个陆丰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

荒沙埔——上苍的脱白妙笔

  在风光如画的陆丰境内,山水环绕,到处田野翠绿,可到东海城南却突然白沙渺渺,若在高空鸟瞰,宛如是一幅山水画上的一笔苍劲脱白。沙,是这里唯一的主宰,有粉末状的细沙,有米碎大的粗沙,但都是纯沙,没一点泥土的杂质。一望无际的沙埔寸草不生,随着长年海风吹袭,沙丘成波浪式,有高有低。也因为沙丘的不断移动,因此沙埔上没有固定的路道。“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形成了路。”这句话在这里没被印证。这里是迈一步退半步,负担前行更是苦不堪言,在烈日暴晒的午后,沙子会烫伤人,海边的渔民要挑着捕获的鱼虾来东海赴市不得不在这白色的火焰山上经过,那是一个劲拼命的走,确实走不动了,非歇息一会不可的时候,就备一个竹棚盖垫在脚下。当年“走浅海”过沙埔那是如冲关过劫。而传统的荒沙埔也有二种资源可让周边村民受益:一是泥炭,在沙埔边缘洼地开挖一米左右就能挖到泥炭,看似黑色的泥块,晒干后可当炭烧,且火力很猛,仅次于煤,但烧的过程会产生很剌鼻的臭气,一担泥炭挑到东海市场可卖一元左右,相当于半担蕃茨。另一种资源是埔边生长一些草药,如国公草,埔钱草,猫毛草,蛇舌草、乌龙草等等,当地的村妇、村姑傍晚去采摘,第二天清早挑到东海穿巷叫卖,一小撮能卖一、二分钱,而埔钱草就价格高点,一小撮要卖到五分钱,一担青草可卖到一元多。这种青草当年有销路是缘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需要,因那时东海人都要参加室外体力劳动,风吹日晒体内热毒多,每天都需要喝点青草熬的凉水。这是处女时代荒沙埔的面貌。

学大寨——荒沙埔成了东海人的炼狱

  一九七0年,陆丰县政府重新划分行政管辖区域,将东海周边及城南的12个农村大队划归东海镇管辖,从此就有了学大寨的话题。当时汕头地委和陆丰县委指示东海镇开发荒沙埔,时任东海镇党委书记的孙耀华是南下大军,刚直的人说正直的话:荒沙埔就是荒沙埔。没有领会或是不去理会上级的瞎指挥,在荒沙埔上学大寨的事没动作,后被调走。七二年,原炎龙公社的党委书记调来东海镇,从此开始了大战荒沙埔近六年的东海人的炼狱之役。

  在荒沙埔上造田种植是逆天的事!但回顾当年的做法,在这过程中东海镇上一代领导人所表现出来的智慧还是应该肯定的。先是开一条主干渠,从望洋水库过炎龙、龙光、神冲村前、然后穿越整个荒沙埔直通乌坎,全长12公里,设计流量每秒4.2立方。当时修这条渠道就有人提出异议,水渠穿越沙埔,没加水泥护渠底,估计这水走到半路就钻沙泄完了。水会不会在半路泄走?当时谁都无把握,因为从来都没有人在沙埔上开过水渠。但渠还是修了,开闸放水后这水却顺利的通到十公里外的乌坎。那时笔者刚上小学,学校专门组织我们去看水渠和听老农介绍这条渠的建设经过。4.2渠道不仅是荒沙埔学大寨的大动脉,同时也让城南农村受益。

  接下来是平沙造田,有了这条水,在沙埔造水田在理论上已成可能。当时四周的沙丘基本上与渠面等高,甚至高于渠面。造水田就是将沙丘平整。规划好路道,然后将要作为水田区域内的沙挑走,使水田的那一部分低于渠道,这样才能向水田灌水。然后是开挖田间的进出水沟。一般的沙丘要挑走一米深左右的沙才能成为理论上的水田。每造一亩水田,至少得挑走上千立方沙的工程量,全靠人工肩膀挑走,倒到约二百米外的地方堆积成小沙山。小沙山上种树,理论上说可固沙,防风。这就是当年荒沙埔学大寨造田的基本模式。刚开始有东风、向阳、红卫、新光四个居民区在沙埔办农场造田,随着学大寨运动的深入开展,到沙埔造田已变成全民性的政治活动,“奋战一个月,建设农田500亩”,“ 奋战三个月,建设农田800亩”,这口号一提出,千军万马都到场,县府机关、镇府、行局机关、中小学校、工厂工人,城镇居民、还有周边农村的农民都到沙埔参战。彩旗飘扬,高音喇叭播着雄壮的革命歌曲,人山人海,那场面真正是激动人心。造田之后是下种子耕耘,施肥、田间管理,全东海镇的男女老幼日夜都在大战荒沙埔,包括小学生。那时通行沙埔的大路上有这样终日不间断的队列:路的中间是单车队,满载黄土和石角的单车队,一架双筒红棉单车要载一满麻包上再叠半麻包的黄土,用于农场房舍的建设,据说,这一单车的运载量是0.4立方,载石角是上千市斤。这样的装载量单车厂设计单车的工程师都不相信,但当年东海人就是这样使用单车,要达到这样的载重负荷,当年的东海人只是增加了车轮的钢线,增加一倍钢线。单车队的两侧是粪箕队,满担去的和空担回的,整条近十公里长的大路上这三行队伍几乎终日没间断。但最累的是务农回城的“倒流户”。沙埔成了他们的炼狱。他们回城之后没有正当合法的职业,没有粮食供应,规定每个“倒流户”要到荒沙埔做了多少天义务劳动之后,才可以到居民区写证明,买回粮所供应的大米。在沙埔劳动是没有一分钱报酬的。他们是大战荒沙埔的主力军,后来有些干脆搬到沙埔农场居住作场民。笔者七四年上初中,当时红山中学(现龙山中学)划老校门至二十七阶顶这一区域新设红山小学(附设初中)。学大寨本来就是我们的必修课,后红山中学调来一个海南屯昌的副校长,(那时海南未建省是广东的一个地区)当时提出“远学大寨,近学屯昌”,因为人家屯昌的甘蔗种上山了,屯昌经验大家都得学。于是红山中学的副校长来红山小学传授经验,什么内容没听清,只知过后,我们的操场成了堆肥场,像现在的停车场划停车位一样在操场上划圈,写上班别,然后我们就把积到的土杂肥倒在那里,还有鸡屎、猪屎,越臭越好。这积肥还搞比赛,堆了满满一操场。上级领导来学校检查工作,不是象今天一样看老师的教案,学生的作业。而是看肥堆。老师常跟我们说,明天领导来检查,今天每人多加积三担肥的任务。这是常事了!然后就集中往沙埔挑。都是十二、三岁的孩子,用粪箕担着土杂肥从龙山中学老校门出发,走马街、三六九圩、打铁街、金钗社、保昌寨、然后过金钗桥,走桥西路,上沙埔路、过渡槽桥,一直挑到学校农场。我一路上被累得半死,但到了农场之后常常发现仅剩一担空粪箕。

  笔者回想,当年开发荒沙埔、在沙埔劳动是出于政治表现的需要,不论是官是民都一样。东海镇“革委会”主任大年初一赤脚荷锄落田劳动,其他副职领导敢不跟?镇府领导年初一在劳动,大队干部、生产队长免叫也得下田。与上级保持一致的进步群众下田了,那些“黑五类”等落后群众当然要争取表现。至于大年初一是否有农活可做,这是无需考虑的话题,有表现有行动就夠了。都是一群疯了的人!

  当年千军万马大战荒沙埔,是否有收获?回答是否定的!我们学校农场种出的甘蔗是象手指那么粗,地瓜象鸟梨一样大,水田一株稻看似有十几粒谷,但真正有米的仅二、三粒!全民大战荒沙埔前后持续了六年(七一年到七七年),过后管理就放松,再后就趋向理性的经营,由沙埔林场种树。

发展是硬道理  发展无法阻挡

  八四年我刚参加工作,就驻队在沙埔周边的农村,那时已落实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天上午看到一对村民父子在沙埔种树,父亲挖坑,儿子下树苗,我走近与他搭讪,他说,现在政策好,勤劳就有收获。说他向集体承包了十亩荒埔,趁这雨后种点木麻黄,十年后这孩子长大了,将这十亩林砍伐卖后可给他成家作费用,按他当时的说法,十年后这片林可卖几千元。因此我对这片林特别留意,但十年过后,当年的树苗并没有长成林,因为沙埔太贫瘠了!倒是他儿子真的长大了,也应该成家了,几年前我看他在沙埔一家工厂作保安,月工资一千多元,一个月就相当于十多年前所种十亩树林的全部价值。

  现在,荒沙埔借陆丰行政新区辐射的优势,加快建设步伐,不久的将来将成为城市新区。

  荒沙埔,你该改名了!
                                 




楼主热帖
[三唯论点] 赏 山
[三唯论点] 红色海陆丰——血铸的丰碑
[三唯论点] 龙山春晖
[三唯论点] 陆丰遊槎街陈──传承忠孝美德,沿袭中原古俗
[三唯论点] 龙山春晖
[三唯论点] 龙潭刘氏家祠──抗战时期陆丰版的地道战

发表于 2014-11-12 10: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点击进入微信
荒沙埔,沧海桑田的变化让人怀旧而感慨系之啊。
发表于 2014-11-12 11: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官方微博
关注
发表于 2014-11-12 12:2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为什么这几年荒沙埔的土地问题那么多宗,那是土地越来越值钱了,以前一亩地几十块钱卖人人家都不要,现在一亩地不给个百、八十万给我,我才不卖。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13: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哥 发表于 2014-11-12 11:25
关注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13: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话就讲 发表于 2014-11-12 10:03
荒沙埔,沧海桑田的变化让人怀旧而感慨系之啊。

谢谢
发表于 2014-11-12 14: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笔者对这块土地感情深厚啊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16:24:06 | 显示全部楼层
gly5212 发表于 2014-11-12 14:00
笔者对这块土地感情深厚啊

故乡故土
发表于 2014-11-13 10:29:57 | 显示全部楼层
旧貌换新颜。
发表于 2014-11-16 15: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愿荒沙埔的明天会更好。
发表于 2014-11-17 00: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令人感慨万端。
发表于 2014-11-21 10: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荒沙埔,确实该改名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1 13:0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风起荷塘 发表于 2014-11-21 10:18
荒沙埔,确实该改名了。

你来过?
发表于 2014-11-21 13:45: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4-11-21 15:2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因地制宜,才能很好的发展!
发表于 2014-11-22 07: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昨天坐高铁从陆城以南那片广阔的滨海平原经过,强烈感觉到,陆丰没有城区、海丰那样制造声势喜欢吹,实打实,其实陆丰的优势是汕尾市最好的。连城乡建设都不同,海城的新区还是新旧混杂,高矮参差不齐,陆城以南却低调差不多。土地潜力大得多。
发表于 2014-11-22 12: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林地理 发表于 2014-11-22 07:17
昨天坐高铁从陆城以南那片广阔的滨海平原经过,强烈感觉到,陆丰没有城区、海丰那样制造声势喜欢吹,实打实 ...

陆城在汕尾建市之前就是粤东地区城建最好的县市之一,是当时的商业中心,连现在的商贸之城普宁在当时都还要来陆丰进货。领导班子也都是干实事的人,如果当初把汕尾市区建在陆城,那么必可省去一大部分用于城建方面的建设资金,陆河也不会像今天这样被边缘。只可惜后来回归惠阳后一切都变样了。
发表于 2014-11-23 12: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银华 发表于 2014-11-21 13:07
你来过?

本人就多次去过荒沙埔!对现在来说,是好地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