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6502|回复: 0

[汕尾] 引来活水养“大鱼” 深圳携手汕尾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推动高质量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1 14:2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方塘一鉴开,云影共徘徊。汕尾陆丰龙光村村口的龙湖乐园,如今已是当地休闲娱乐热门打卡地。近80亩荷塘四季风景各有特色,清澈湖水倒映着临岸整齐秀丽的村庄。湖畔的农家乐生意红火,旅游旺季一座难求。荷塘不远处,几台挖掘机正忙着平整土地,村民期待着今年开春的桃花节,给龙光村发展再添把火。
  看着眼前美景,记者很难想象龙光村曾是镇上唯一的贫困村,今天的网红景点龙湖乐园,过去是一片生活污水横流、河道淤泥堵塞的荒地。几年来,深圳帮扶干部瞄准龙光村短板,创新发展路径,帮助龙光村走出了观光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输血”到“造血”的转变0。
  龙光村的蜕变,是深圳对口帮扶汕尾110个贫困村深刻变化的缩影。深圳既出资金又派干部,尽锐出战,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机制、理念和好的经验做法融入扶贫工作,携手汕尾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为汕尾高质量发展打开了新局面。
  健全两委功能,党建引领锻造带不走的队伍
  汕尾是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全域革命老区。鲜艳的革命底色,成为深圳对口帮扶汕尾脱贫攻坚路上一笔宝贵财富。
  发挥党群服务中心引领作用,搭起密切党群关系“连心桥”,建好助力脱贫攻坚“加油站”。把党群服务中心开成“连锁店”,是深圳社会治理的一大创新。
  帮扶干部把这一做法移植到了汕尾。帮扶以来,深圳支持对口帮扶贫困村全部新(改)建了党群服务中心,完善党组织活动阵地125个。党群服务中心“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设施齐备,服务到位,办事效率高,基层党建红色地标建在村里,立在了村民的心里。党群服务的深圳担当、深圳速度、深圳质量、深圳作风在汕尾深入人心。
  “富不富,关键看党支部。”深圳派驻陆丰工作组组长卓思聪对于党支部带动致富的重要性和成效深有体会。两委不健全,曾是当地贫困村发展陷入困顿的普遍症结。建强基层党组织,就是筑牢了脱贫攻坚战斗堡垒。“找准定位、主动融入、示范引领、共同作为”,深汕帮扶指挥部副总指挥耿凯这样概括深圳帮扶干部的工作状态。一大批年富力强的“第一书记”扎根基层,以身作则,示范带动,实干巧干,让村里的脱贫工作找到了主心骨,形成了同频共振的发展合力。
  聚焦干部队伍建设,锻造脱贫攻坚“铁军”。2019年7月,竹林村95后大学生陈佳佳毕业,党组织关系转入村支部。村第一书记兼扶贫队长庄烽敏锐地抓住这一信息,积极吸收优秀年轻党员回乡工作。如今,陈佳佳已成为陆丰首位女大学生村官,将青春和才华奉献桑梓,为村里年轻人树立了榜样。
  这样的故事在深圳对口帮扶村还有很多。深圳帮扶干部以基层党建为抓手,用心发掘和培养当地优秀人才担任两委干部,锻造一支带不走的队伍。依托深圳丰富的干部培训资源,深汕帮扶指挥部联合汕尾市委组织部开展了多层级、精准化、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肩负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重任的村两委干部培训更达到全覆盖,较好地解决了村两委干部本领恐慌的问题,激发起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干劲和热情。
  创新产业帮扶,发挥深圳优势辟帮扶新路径
  深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行者,深圳的发展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神奇力量”。深圳对口帮扶指挥部把这股“神奇力量”带到了汕尾。
  在对口帮扶中,深圳以产业扶贫为主攻方向和重要抓手,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推动脱贫工作从单向输血向双向互动、全面合作转变,为汕尾高质量发展培育内生动力,探索出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其中,坪山区与陆河共建的陆河县产业转移工业园,利用深圳优化营商环境经验和总部企业多的优势,吸引了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到陆河投资设厂,“大招商、招大商”成效突出,并于2020年成功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认定,实现产业园区提质增效。罗湖区一次性安排2亿元资金完善汕尾海洋工程基地(陆丰)项目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引进多个大型高端海洋产业企业,已结出硕果。原本工业基础薄弱的汕尾实现华丽转身,先进制造业乘风破浪,打响了汕尾制造的名声。
  “引活水养大鱼。”近年来深圳帮助汕尾全面对标衔接深圳的政策机制和营商环境,重大项目、龙头企业上马不断,捷报频传,特别是2020年先后引进明阳新能源、国皓纺织、广东飞速等亿元以上项目31个,同比增加了48%,有力推动汕尾经济高质量发展。耿凯副总指挥告诉记者,去年,康佳光电已经选定在陆丰投资建设半导体光电显示及终端项目,投产后将解决就业人口3000人,年产值预计超50亿元。
  特色“金融+科技”帮扶,为产业共建打基础。去年汕尾市积极谋划成立总规模80亿元的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其中首期不低于10亿元。深汕帮扶指挥部积极促成鲲鹏资本与汕尾合作,于去年9月正式挂牌成立汕尾市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并助力当地培养金融人才队伍,有效提升产业基金运营水平。今年1月,汕尾创新岛(深圳)揭牌,利用深圳人才、技术、共享科研设备等创新资源,推动深汕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汕尾新增长点、增长极。
  深圳产业帮扶既有“高大上”,也重“接地气”。产业帮扶依托当地特色资源,直接渗透基层,打造出一个个乡村振兴的精致样本。在陆河螺溪镇欧田村,华侨城集团参与的华侨城·螺溪谷项目,以“文化+旅游+城镇化”和“旅游+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模式为引领,激活客家乡村生态文化资源,打造高品质乡村旅游示范标杆,撬动陆河全域乡村旅游跨越式发展。离欧田村不远的河北村,走出了乡贤引领合作社致富的别样路径。河北村在帮扶工作队支持下成立了种养专业合作社,这在当地是一个创举。合作社由村民自发参加,扶贫干部协助,种植技术过硬的乡贤牵头经营,葛根等特色农产品种植效率大大提高,农民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优惠。
  从诗情画意的田间地头,到科技范十足的标准化厂房,深圳的产业基础、科研力量、管理和人才优势与汕尾的土地、人力资源等深度结合,“总部在深圳、制造在汕尾”的产业链合作模式,搭起了深汕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桥梁,吹响了汕尾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号角。
  对接深圳市场,精准匹配就业扶贫成效凸显
  一户就业,就意味着一户脱贫;一人创业,就意味着带动一批。拔掉穷根,就业扶贫是关键。
  去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村民外出务工就业受阻。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深圳帮扶工作内外并重、多方发力,积极开展“就业扶贫助复工”行动,帮助贫困劳动力端稳就业“饭碗”。
  为提高就业效率,降低疫情中找工作的难度,帮扶干部主动当起了就业中介,牵线搭桥。精准就业,科技赋能。指挥部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了贫困劳动力台账和就业信息互动平台,贫困劳动力足不出户就能线上求职。仅截至2020年3月底,就帮助汕尾1358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返岗就业,稳住了就业扶贫的成效,也大大加速了深汕企业复工复产进程。
  职业教育“扶技、扶智、扶志”并举,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改写家庭命运的重要途径。对口帮扶以来,深圳高度重视汕尾当地职业教育发展,与深汕两地人社部门协调沟通,举办定向招聘会等活动,为本地学子就业提供有力保障。除了与院校合作,深汕帮扶指挥部还细致调研城市和企业用工需求,开展了大量职业培训、竞赛。
  2020年末,深汕帮扶指挥部承办了一场活色生香的“粤菜师傅”评选大赛,厨艺好手一展绝活、一较高下,吸引了众多媒体关注。指挥部与汕尾人社局合作,首创“粤菜师傅”“抖音+云培训”工作室,挖掘汕尾名吃,揭秘美食秘密,精良的短视频课程大受欢迎,点击率破25万人次。两年间,汕尾走出3908名“粤菜师傅”,工程带动就业创业9939人,帮扶创业249人。深圳帮扶还全面实施“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等促就业促民生工程,多种方式送教下乡、送教入户,增强村民自我发展、脱贫致富的能力,激励当地群众通过终身学习走上致富大道、实现人生精彩。
  深圳帮扶打出“精准牌”,下足“绣花功”,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确保就业扶贫扎实开展,提升了汕尾脱贫攻坚的质量成色,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衔接乡村振兴,民生高标准起跳描绘幸福蓝图
  深圳对口帮扶,把打造民生幸福标杆的先行示范标准也立在了汕尾。帮扶资金重点投入民生领域,对标深圳标准抓好民生工程建设,密织民生兜底网……老区人民生活幸福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为了做好民生项目管理,指挥部创新地引入民生项目库模式。从项目申报广泛“海选”,到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分析等研判工作、确定民生项目建设的优先序列,再到持续监管、审核民生项目建设,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经济性认证。科学管理、精打细算,民生扶贫的效能大大提升。
  有了制度支撑保障,深圳帮扶的民生项目“跑”起来格外快。“广东十大美丽乡村”之一的新山村,2015年还是省定贫困村,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示范村。徜徉在新山村,新山革命纪念馆、复建修缮后的农会馆和烈士旧居等红色景点,诉说着这里光荣的革命传统;崭新的村舍、科教文体卫设施俱全的民生“综合体”、“五星级”公厕、整洁的垃圾分类站、慢病免费药品领取点,焕发出新时代的气息和活力。民生建设高标准起跳,优质民生服务全覆盖,在深圳帮扶推动下,更多像新山村这样的贫困村、“空心村”,人气重新旺了起来,村民的小日子越过越有滋味,一幅幅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铺展。
  加强文体设施建设惠民生。一些贫困村运动场馆匮乏,群众呼声大。深圳帮扶工作针对这一民生痛点,加大体育民生投入,既满足了当地群众更高质量的生活需求,也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综合效益。笏口村第一书记彭杭沛向记者介绍,村里正在打造一条“足球场+羽毛球场+篮球场+休闲音乐广场+水上乐园”的文体休闲走廊,建成后不仅能丰富村民文化娱乐生活,租金和带来的客流也将持续造血,造福村民。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辅相成,脱贫攻坚是解决现实贫困,乡村振兴是谋划长远发展。”新山村扶贫队长缪国文如是说。通盘统筹文体扶贫等高层次民生建设,强健了村民体魄,点燃了生活激情,打下了主动预防返贫和乡村振兴的良好基础。
  特区老区,跨海守望,命运与共。在这片厚重的发展热土上,深圳帮扶干部延续深圳创业创新激情,践行特区使命与担当,与汕尾人民一道,共同续写着更多更精彩的“春天的故事”。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琦玮 金文蓉
  王   森  焦子宇


楼主热帖
[汕尾资讯] 侨区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活动
[汕尾资讯] 侨区组织新人共植“同心树”
[汕尾资讯] 侨兴街道推进乡村绿化美化
[汕尾资讯] 田墘街道开展爱国卫生月主题活动
[汕尾资讯] 东洲街道“八音”乐队奏响《禁毒之歌》
[汕尾资讯] 红海湾举办“田长制”巡田业务培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