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4298|回复: 0

[汕尾] 深耕故土 播撒希望—— 海丰县一名90后返乡“新农人”的梦想与坚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5-10 18:0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汕尾日报记者  杨甜
  “我要一寸寸往上爬,每一寸皆是突破,小小的天地有大大的梦想,重重的壳裹着轻轻的仰望。”“越努力,越幸运!”……在海丰县城东镇新江村柑园种植专业合作社里,随处可见这样的励志墙贴,彰显了这里的“主人”昂扬向上、脚踏实地、努力进取的奋斗姿态。
  这个合作社的经理名叫陈柏威,一名90后返乡“新农人”。同时,他还是2020年度广东省劳动模范。他的“汕尾市丰美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也于去年十二月份被省农业农村厅评为“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金色的牌匾近日刚被领回公司,摆在案头熠熠生辉。
  故土情深
  坚信农村也能承载梦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向往城市,农村曾一度成为落后和贫穷的代名词。然而陈柏威却不顾家人反对,五年前毅然放弃大城市的工作,从广州回到海丰,立志在农村干出一番天地来。
  这一干,他就干了五年。
  吃着自己种的清甜的西瓜,看着眼前长势良好的油粘秧苗,陈柏威颇感欣慰。提及五年前从城市返回农村时家人的不理解,陈柏威表示很能理解父母,“父母在农村呆了一辈子,都希望子女能走出农村,跳出‘农门’,看看外面的大世界,在外面闯出一片天地,看到我放弃大城市的工作回家务农,他们自然是‘恨铁不成钢’的。”他说。
  “看到他从广州回来要种田地,我们有些生气,但是他态度很坚决,我们也就没再说什么了,想着他吃点苦头,自然就会放弃的,没想到他这一干就干了五年。” 对于陈柏威的“倔强”,父亲陈美怀表示无可奈何。“不过在他回来的第二个年头,我们这里就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看得出来,他是认真的,是在用心做农业,慢慢地我也就随他去了。” 陈美怀补充道。
  至于为什么放弃大多数年轻人都向往的大城市稳定工作回到农村务农,走在乡间小路上的陈柏威腼腆一笑,调侃似地给了记者一个答案:可能是乡土情结吧!
  他说,在农村泥土里摸爬滚打长大的孩子,对故乡的土地和田野里植物的气息有着难以名状的情感。学生时代,节假日遇上农忙时,他都会帮着父母料理农活,对农村生活和农作物早已很熟悉,记忆中的那些画面令人心安也让人觉得温暖。可是工作后他慢慢发现,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进城谋生,家乡田地撂荒日益严重,被耕种的田地都呈“碎片化”,人工耕种效率也很低,产量也很难提上去。
  ——能不能将这些土地利用起来,实现个人事业发展与家乡面貌的改变统一起来呢?
  这个想法冒出来时,陈柏威有点激动,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他知道自己不是一时兴起,虽然年轻人返乡务农有点违背当下时代主流,但心中有丘壑的他坚信,年轻人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土地上也可以有一番作为,未来的农业属于有理想的年轻人。打定主意后,他顶着可以预见的来自父母的压力,打包行李回家了。
  科技兴农
  新思路拓宽农业致富路
  陈柏威的父亲陈美怀头脑灵活,他从事农业种植多年,在海丰乃至汕尾农业界颇有名气。因此,许多人说陈柏威的成功是水到渠成的事儿。但与其说陈柏威是接过了父亲的“手艺”,还不如说,近几年来正是因为他,父亲的事业才走向了转型升级,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年轻人善于推陈出新。陈柏威深知,农业要实现大规模、高效益发展,必须大力实施科技兴农。
  2015年刚从广州回来,他就前往华南农业大学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习并引进现代化农业生产设备,包括拖拉机、水稻收割机、无人插秧机、无人机等,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发展农业。
686426.png
  陈柏威运用农业生产设备帮助农户耕种。
  汕尾日报记者   黄奕锋  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现代化农业生产设备的投用极大节省了人力、时间,又赢得了效益。自他回来后,柑园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面积最高峰扩大到了1000多亩,种植的水稻、蔬菜、马铃薯、番薯、番石榴、反季节大棚西瓜等农作物广泛销往省内外各地。其中,基地种植的油粘米香滑软糯,无论品相、质量、价格,在大米市场都罕逢敌手,广受消费者青睐。2019年以来,基地种植的 “瓜达人”特小凤西瓜被评为“汕尾市名牌农产品”、“广东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基地先后获得“无公害产地认定证书”、“汕尾市菜篮子工程基地”、“省级蔬菜产业园实施主体”、“省级丝苗米产业园实施主体”、“广东省菜篮子基地”、“一村一品产业基地”等荣誉称号。
  “之前他没有回来,我们没有大力推行农业机械化,种植规模也没有那么大,一方面自己精力有限,另一方面也缺乏人才,利用现代化科技发展农业还是要靠年轻人。”陈美怀说起这些时,显然已经欣然接受了儿子留在农村的事实,并且为儿子做出的成绩而自豪。据他介绍,大概在陈柏威返乡务农的第二年,基地的种植、经营状况便有了明显的改观。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陈柏威又紧跟形势,在电商平台开辟农产品销售新渠道,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销售。据他介绍,目前线上和线下销售额比例大概是“三七开”。“一般批发都是传统模式,在线下进行,线上零售居多。”陈柏威说。他还告诉记者,电商平台销售的好处,一是可以把售价掌握在自己手上;二是省去了中间商,能让消费者直接享受优惠价;此外,电商面对的消费群体比较广。总之,对于电商平台未来的发展前景他很有信心。
  不改初衷
  托管农业助力乡邻增收
  当事业按照自己既定目标一步步迈上正轨后,陈柏威不忘返乡初心,开始琢磨为家乡发展做点什么。
  留在村里的乡邻多是老人和孩子,许多老人即使愿意种田地,可囿于身体不济、精力有限,能耕种的面积极为有限,人工耕种效率也不高,撂荒自然在所难免。如此一来,农村“地空人穷”的局面无法打破。“托管农业”是陈柏威目前能想到的最好的解决办法:把乡里农户的耕地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条件下,将生产中的耕、种、防、收等全部或部分作业环节由公司和合作社来经营,既能解决土地撂荒问题,又能促进规模化经营和节本增收。
  陈柏威在市农业农村局和当地农业农村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充分利用自己的现代农业生产设备和其掌握的良种良法,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电商”的模式,帮助乡邻管理农业并促进销售,带动他们增产增收。
  “有些农户从耕到种乃至到收,都会请我们去帮忙,平时他们自己只需看看水、防防虫就行,有需要的时候我们也会帮着防虫。这样一来省时省力又能增产,他们就敢扩大耕种面积,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陈柏威告诉记者。据他介绍,农户将生产交给合作社托管后,每亩田地大概能增收400至500元不等。
  尝到托管农业的甜头后,农户们口口相传,陈柏威和他的社会化服务团队声名远播。慢慢地,陈柏威不仅仅只帮乡邻管理农业了。近年来,他带着柑园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团队20多人,足迹踏遍了海丰各地,已累计开展社会化服务约50000余亩,为海丰当地农业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然而,无论目前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对于陈柏威而言,都还只是梦想的起点。眼下春种刚结束,他又着手分批筹建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兼具烘干、磨米、打包等功能的大米加工厂……“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 陈柏威坚信,只要目标明确,信念坚定,并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去奋斗,他的梦想就一定能在农村这片土地上实现。


楼主热帖
[汕尾资讯] 侨区召开2024年度医保基金监管集中宣传月启动
[汕尾资讯] 城区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
[汕尾资讯] 共绘“百千万工程”新图景 ——甲东镇党建引
[汕尾资讯] 海丰县部署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
[汕尾资讯] 城区举办医保基金监管集中宣传月活动
[汕尾资讯] 城区依法拆除兴海大道两侧违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市民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